一竞技 > 新闻中心

一竞技app揭榜挂帅 推动未来产业创新

  在近期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现场,各种机器人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感受科技魅力。图为参观者在博览会上与人形机器人握手。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摄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聚焦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创新任务,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业内人士分析,揭榜挂帅工作和相关任务榜单的出台,为发展哪些未来产业、如何发展未来产业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利于调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什么是未来产业?据了解,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此前,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中,围绕未来产业确定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方向。

一竞技app揭榜挂帅 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图1)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揭榜挂帅主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2个前沿领域,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系统布局52项具体任务,科学引导先行先试,按照谋划一批、部署一批、落地一批的节奏,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加快培育以未来制造、未来信息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有利于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工信部将强化本次揭榜挂帅任务的科学合理评估,及时发布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揭榜单位,引导地方出台一系列配套激励政策。”该负责人说。

  在4个重点方向中,工信部等部门已针对元宇宙领域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一竞技平台提出到2025年,中国元宇宙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技术、产业、应用和治理等全面取得突破,培育3—5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

  为何在该领域率先出台行动计划?工信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元宇宙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应用,发展元宇宙产业将极大开辟数字经济的新场景、新应用、新生态,培育经济新动能。“特别是发展虚实融合互促的工业元宇宙,将进一步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之一。”该负责人说。

  针对中国元宇宙产业核心技术不强、产品不丰富、规模偏弱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元宇宙中的融合创新,加快关键技术布局,加紧基础软硬件的研发创新,在高端电子元器件、建模软件等重点方向尽快取得突破。

  在产品供给方面,行动计划围绕社交、文娱、办公等现实需求,提出在元宇宙入口、虚拟空间应用工具和平台上着重发力,培育元宇宙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一竞技平台建设一批元宇宙创新应用先导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探索用户参与的技术创新和内容生产新模式新业态。

  围绕各重点方向的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和典型应用,一竞技平台任务榜单面向2025年这一节点,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在人形机器人方向,任务榜单提出,研发高功率密度的集成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与灵巧手的人形机械臂及灵巧手,实现人形机械臂及灵巧手的运动与操作功能,提升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水平,推动人形机械臂及灵巧手的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关节自由度数量满足运动与操作要求,臂手一起工作时,手指末端负载能力大于等于3千克,灵巧手集成位置、力、触觉等传感器,臂体重量小于等于9千克,同时支持多种行业标准化通讯接口。

  对时下备受关注的AI语言大模型产品,任务榜单提出了提升语言认知大模型的智慧涌现水平、实现在线知识咨询功能、提升语言大模型赋能智能产品的部署效率等要求,“到2025年,语言大模型在中英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大模型泛化能力,零样本或少样本学习在超过30个基准中达到优异性能”。

  除了此次的4个重点方向,下一步还将聚焦未来产业的哪些领域?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工信部将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分批次、分领域协同推进机制,同步研究加快布局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揭榜挂帅的相关工作,引导地方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特色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发展。(汪文正)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

关注一竞技微信